当前位置:首页

梅州土楼旅游攻略(梅州永定土楼旅游攻略)

梅州土楼旅游攻略(梅州永定土楼旅游攻略)

本文内容以关键词梅州土楼旅游攻略为核心展开讲解,通过阅读本文你将充分了解关于梅州永定土楼旅游攻略、梅州土楼旅游景点、土楼旅游路线攻略大全、梅州土楼古镇、土楼旅游胜地的相关问题。

文章目录
  1. 梅州永定土楼旅游攻略
  2. 梅州土楼旅游景点
  3. 土楼旅游路线攻略大全
  4. 梅州土楼古镇
  5. 土楼旅游胜地

梅州永定土楼旅游攻略

永定土楼。来福建都是为了看土楼 ,大鱼海棠、花木兰都是在这取景 。话不多说 ,行程安排 :1田螺坑景区步云楼 、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方楼步。土楼群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 ,是独具特色的建筑 。位置: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门票 :45  2云水谣,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是电影云水谣 、大鱼海棠、爸爸去哪儿取景地,这里有幽长古道 、灵山碧水,让人心旷神怡 。

梅州土楼旅游景点

有,大部分是在梅州地区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土楼,其中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在中国汉族传统建筑中,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中国客家民居建筑“福建土楼”建筑群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民居,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

客家土楼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梅州市大埔县。 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1、石寨土楼亦称方楼,石寨土楼坐落于梅州市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建于明末嘉靖年间,为当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时历300多年日晒雨淋,至今仍保存完好。

2、梅州市梅江区承德楼

承德楼位于梅州中心区,是梅州市内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建屋人梁氏炯昌公,号星楼,是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三角安定壹折桂窝人氏。二十世时任暹罗(即现泰国)华人华侨侨领,同时亦经商做生意。

3、梅州市梅县区世德堂

世德堂是明末翰林李二何的胞兄李匪何的儿子李椅建造的,它位于梅江与松源河交汇处附近,离松口镇1.5千米的铜琶村下店。该屋建于1645年,总面积约7000 平方米,共有72天井,36厅,12个门楼,299间房,2口水井,相传是李士淳携太子返乡避难而建的“明朝最后一座皇帝行宫”。

4、梅州梅县区松源庆裕楼

庆裕楼坐落于广东省梅州市与福建省交界处的梅州市梅县区松源古镇之湾溪村,地处湾溪村地处武夷山脉南端。庆裕楼由湾溪陈氏子孙建造,建楼两百多年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走出去的才俊数不胜数。庆裕楼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结合客家围龙的结构和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房屋的构造,正中央是大厅,四周一百多间房子环环相绕。2008年被评为梅州市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5、饶平“道韵楼”

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道韵楼,

楼内房屋分3进,共深29米,后进为3层高楼。年逾400多年历史的族居土楼--道韵楼以“古、大、奇”而名闻海内外。据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俗称大楼,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有别于赣南、闽西北的正方形或矩形为平方布局的客家围屋,以八角形最具代表性。楼内最多时曾居住600余人,而今仍有160多人在此安居。

土楼旅游路线攻略大全

古生村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村落,以下是旅游攻略:
1. 探访古建筑:古生村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福建土楼建筑,这些土楼由石灰和黏土建成,外形独特,内部布局巧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古云楼”,这座建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古生村的地标性建筑。
2. 体验客家文化:古生村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游客可以深度体验客家文化。可以尝试当地的客家菜肴,例如豆腐脑、梅菜扣肉等;还可以欣赏客家传统歌舞表演。
3. 自然风光:古生村周围环境优美,青山绿水,可以漫步在乡间小路,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
4. 探访历史遗迹:村落附近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如建于宋代的“古井”和“古桥”,这些遗迹可以让游客更深入了解古生村的历史。
5. 参加节庆活动:如果恰逢节假日或者当地的客家文化节,可以参加各种活动,例如舞龙舞狮表演、品尝美食等。
6. 住宿体验:古生村有许多民宿可以供游客选择。住在当地民宿,感受客家人的生活氛围,是一个很不错的体验。
在游览过程中,由于古生村地势起伏较大,游客需注意行走安全,同时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村民的生活方式。欢迎您来到古生村,感受这个美丽而富有文化底蕴的村落的魅力!

梅州土楼古镇

区别。


一、 看行政级别高低


中国人是最讲究行政级别的,能称作古城的,最低也是曾经在此设立过县衙,甚至州府。而能成为古都的,则是旧时曾经设为国都,比如古都西安、洛阳、南京等。不过现在古都很少提,县衙级别以上的统称古城。而古镇、古街、古村落都是古时因为自然居住或商业发达而形成的集散地。


二、 看面积大小


区分它们最简单的方法是看面积大小。古都最大,古城次之,老街最小。


三、 是否有城墙、护城河


一般来说,能够成为一座城池,那雄伟的城墙绝对是标配了。在城市的四周修筑城墙,还有护城河。

不仅是重要的防御工事,有些还起到防洪的作用。不提西安、北京、南京这种的古都,很多游客熟悉的凤凰古城、大理古城、平遥古城等等,也都是有城墙的。

而古镇、古街、古村落基本上是没有单独城墙的,极少数军事要塞设有城墙。有些民居把建筑外墙筑得很厚,起到城墙的作用,如福建土楼,开平雕楼。

土楼旅游胜地

集庆楼

集庆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依山面水,与紧邻的四座圆土楼和三十一座方土楼相呼应,构成风光秀丽的初溪土楼群。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永定现存最古老(建于1419年)、结构最特殊(72道楼梯)的圆土楼。全楼木制结构不用一枚铁钉,与厚度近2米的生土墙一道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霜雪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集庆楼

外文名 Jiqing Earth Building

建筑类型 圆土楼

地点 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北面溪边

竣工时间 1419年

占地面积 2826平方米(2014年)

结构形式 72道楼梯

地址 永定区下洋镇初溪村北面溪边

土楼简介

集庆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依山面水,与紧邻的四座圆土楼和三十一座方土楼相呼应,构成风光秀丽的初溪土楼群。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永定现存最古老(建于1419年)、结构最特殊(72道楼梯)的圆土楼。全楼木制结构不用一枚铁钉,与厚度近2米的生土墙一道经历了近600年的风霜雪雨。

地理位置

集庆楼

集庆楼坐落在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北面溪边,海拔500多米,高出溪面约30米,地势险要。圆形土楼,两环,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坐南朝北,占地2826平方米。该楼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门坪、楼门、门厅、天井、内环及内外环通道、天井、祖堂、后院。楼门为石质门框,阴刻楹联:“集益都从谦处爱,庆徐只在善中求。”横批:“物华天宝。”厚实的门扇封铁板,上方设防火水槽,可有效防止火攻。

建筑特点

集庆楼是永定现存圆楼中年代久远又结构特殊的一座。一般圆楼,小的设置两处公共楼梯,大的设置4处楼梯,底层相通且层层环廊通达,相互往来,十分方便。唯独此楼,按底层每户从1楼到 4楼各自安装楼梯,各层通道用木板隔开,72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72个独立的单元。房间、楼梯、隔墙全用杉木材料构建,全靠隼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

旅游特色

集庆楼建于明永乐年间,占地二万八千多平方米,由两个环圆型楼组成,外圈有四层共二百多个房间,鼎盛时期住过五十多户三百多人。该土楼不仅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圆土楼之一,还以结构特殊著称。全楼用七十二道楼梯分割成互不干扰的七十二个单元,木结构均靠榫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是一处难得的古代建筑典范。

目前,集庆楼一层已初步建成五十多个展室,展出雕艺、戏曲、乐器坊、糕饼铺、老药铺、雕版印刷、纺织、书院、酒坊、算命馆、钱庄、民间服饰、农耕器具等。此外,古代契文、圣旨牌匾、明、清文官服饰和用品等也是展出重点。

建筑构造

外环土木结构,直径66米,高4层。底层53开间,二层以上每层56开间。底层墙厚1.6米,无石砌墙基,后人在墙外表用鹅卵石加砌1米高的石墙贴面,以防土墙被屋檐水溅湿。建楼时只设一道比其他土楼宽敞的楼梯,位设于门厅东侧,通至四层。底层为厨房,底层、二层不开窗,二层为粮仓,三层以上为卧室。

外环1-4层原为内通廊式,清乾隆九年(1744年)维修该楼时,为了解决全楼数百人只靠一道楼梯上下造成诸多不便的问题和便于管理,对原来的结构稍作改变:底层不变,仍为内通廊式,二层以上改为单元式,每单元6个房间,各设一道楼梯,楼梯较窄,三层每单元分别在梯侧设一神阁。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廊道以杉木板相隔。底层每单元各有一条高出天井与内环户主名下的房子相连的石砌通道。外环二层以上在每单元的梯间靠外墙处,另设一道宽50厘米的暗梯,平时用木板盖住,外人根本无法发现,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时才使用。

外环第四层外墙的9个瞭望台,木结构,向外挑出,既可瞭望又可架设土铳;大门上方的瞭望台可直接观察村口的动静,还可封锁正面的通道,凭险踞守该楼。这是由于初溪村地处大山深处,当时经常有土匪野兽出没,所以建楼者特别注重增强防卫功能。

楼后侧底层还设一秘密通道,在一个房间的外墙上预留距地面高1米、长1.6米、宽0.7米的缺口,外用夯土墙封住,因用与土墙相同的泥土,外人也发现不了破绽;其内向外凹出,平时用木板遮住,外人进入该房间亦无法发现其中奥秘。当楼内居民需向外紧急疏散、逃避时,可迅速捅开这个秘密通道,直奔楼后的山坡,隐蔽在树林之中。

内环与外环以天井相隔,门厅至内环之间以青石板铺设通道。内环单层,砖木结构,前后向和两侧各有一条约3米宽、高于天井的石砌通道与外环的内通廊连接。26开间,设饭厅、杂物间;房间与房间以杉木板相隔,房间前、后向地面以上1米为青砖墙,砖墙以上为杉木封板;每一两个房分别开前、后门,前门朝向祖堂,后门与外环底层贯通。内、外环均为两面坡瓦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

祖堂位于楼中心,方形,单层,土木结构,以位于后向的厅堂、厅前两侧的回廊和正面的回廊围合而成,中为天井,正面的门正对楼门。厅堂宽敞,供奉神座,两边各设一小门出入。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

楼内底层的通廊、天井以及楼外的门坪均以鹅卵石铺面。

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