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牡丹亭电影)

牡丹亭(牡丹亭电影)

本文内容以关键词牡丹亭为核心展开讲解,通过阅读本文你将充分了解关于牡丹亭电影、牡丹亭的人物、牡丹亭完整版、牡丹亭还魂记、牡丹亭游园惊梦、牡丹亭是谁写的的相关问题。

文章目录
  1. 牡丹亭电影
  2. 牡丹亭的人物
  3. 牡丹亭完整版
  4. 牡丹亭还魂记
  5. 牡丹亭游园惊梦
  6. 牡丹亭是谁写的

牡丹亭电影

我只知道杨凡导演的这版,电影主题曲是林忆莲的《明明》三十年代的苏州,得月楼的歌妓翠花(宫泽里惠饰)以其超凡脱俗的容貌和绝佳的昆曲造诣成为红极一时的名妓。嫁入当地豪门荣府后,翠花却倍受荣家冷落。荣兰(王祖贤饰)是荣家的亲戚,论辈分当与翠花的丈夫称得上是兄妹,身为女儿身的她却有男儿之志,虽家道中落但一心要做时代女性,摆脱封建束缚做一巾帼英雄报效国家。虽然都是女性,但二人在舞台上却是天生绝配,在演唱昆曲《牡丹亭》时,一饰杜丽娘一饰柳梦梅,配合得天衣无缝!戏里的杜丽娘和柳生相互倾慕,在戏外也隐约之中有了一份同性的爱慕情谊。一直暗恋翠花的荣家管家在一次夜宴之后与翠花做出越轨之举,翠花因此被逐出家门。被逐出荣府后,翠花暂时住到了荣兰的家中,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邢志刚(吴彦祖饰)的到来,给两位女性的生活都带来了意外的波动。荣兰对邢志刚是一见倾心,原本一心报国的她被这为“坏小子”挑动起原始的冲动,决堤的情感一发不可收。然而缘分都是命中注定,正所谓“无缘对面不相逢”,两人这段情缘最终也是无疾而终,只留下两个无助的女人,两颗彷徨的心。

牡丹亭的人物

1、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

2、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他一看到杜丽娘的画像和题诗,就被吸引住了。他为她敢于冒开棺处死的危险;在烽火连天、刀兵遍地的日子里,不畏艰险到淮阳替她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状元还被吊打的情况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赶紧送信给杜丽娘,让她高兴。

3、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

牡丹亭完整版

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一首诗。

问君何所欲,问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君亦无所欲,君亦无所求。不让寂寞女,入帐解千愁。

牡丹亭还魂记

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之独女杜丽娘,在听闻家庭教师陈最良的诗经《关关雎鸠》一课之后,居然动了思春之情,于梦中邂逅一书生,醒后因思念梦中情郎,郁郁寡欢而亡。杜宝赴淮阳升任安抚使前,将杜丽娘葬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梅花庵,嘱一道姑守之。

杜丽娘的灵魂来到地府,判官却查出她命不该绝,命定有一段姻缘,便放她回返人间。后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却因故寓于梅花庵,并因此与杜丽娘游魂相遇相知。其后杜丽娘指示柳梦梅掘坟,开其棺木,并利用自己的尸体复活,两人结为夫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

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往淮阳见杜宝时,杜宝不相信杜丽娘复活,欲将柳梦梅除之而后快,判处就地正法。在紧急关头,知情者急告杜宝以实情,并指出柳梦梅乃新科状元,不宜杀之。杜宝却怀疑柳梦梅是妖怪,上奏皇帝。

此后全案归朝廷处理,皇帝查明真相,柳梦梅终于与杜丽娘相聚,杜宝也与女婿尽释前嫌,全剧欢喜而终。

牡丹亭游园惊梦

杜丽娘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日,背着父母和塾师,和丫环春香到后花园游春,花香鸟语,触景伤情,游倦之后,回房休息。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花园中相会,并有许多花神一起来为他们做媒。

杜丽娘的母亲来到床前将女儿唤醒,母亲看见女儿神情恍惚;嘱咐她以后少去后花园。杜丽娘虽然应允,但心里仍在追恋梦境,不久竟忧郁成疾 。

牡丹亭是谁写的

《牡丹亭》是明朝时期的戏剧,作家是汤显祖。《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明代南曲代表作。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它与汤显祖的另外三部作品并称为“临川四梦”。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改编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受到了儒、释、道三家学说的不同影响,其故事背景就描写的是腐朽的儒家封建体系,故事中出现的花神却是道家的产物,而女主角杜丽娘身死又还魂乃是佛家的三生说。总之,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倾注了自己毕生的思想感情,完美的诠释了他的“至情说”。

作品把传说故事以及明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的精神杰作。全剧共计五十五出,每一出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了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了唐诗而无不如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汤显祖对于他的《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了他的其他作品。《牡丹亭》不仅讴歌了人性,同时也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抨击了当时大行其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

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为人耿直,敢于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权贵,因此经常得罪人。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招揽而落选。直到三十三岁时才中进士。中进士后,拒绝当时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的拉拢行贿而遭排挤。明万历年间曾任给事中,四十九岁时弃官回家。他从小受王学左派的影响,结交被当时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李贽等人,反程朱理学,肯定人欲,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在文学思想上,汤显祖与公安派反复古思潮相呼应,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汤显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戏曲。他是中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玉茗堂四梦”(或称“临川四梦”)及《紫箫记》。“玉茗堂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史赞曰:“为官不济,为文不朽。”诗文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残)、《玉茗堂文集》。

汤显祖晚年潜心佛学,自称“偏州浪士,盛世遗民”,说“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后又自号“茧翁”。汤显祖也是世界伟人之一,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他和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方交相辉映的两颗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