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亭外_最后一天
unsv文学网 > 燕山亭外 > 燕山亭外
字体:      护眼 关灯

《燕山亭外》

 陆延一下子高兴起来,拉着苏叶快点起床换衣服:“把我爸妈他们都叫来,一起说!”。

  “嗯!一个大帅哥,看得我都流口水了。”苏叶盯着路边一个代言鞋子的男明星广告看了一会儿,然后继续往那边走,说,“我们这要建步行街了,我想买商铺,你说买几间好?”

  很快散场,陆延和苏叶往停车场走,陆延拐弯抹角问苏叶:“你那个老同学刘方宇今天带来的是他女朋友吧?”

  苏叶随手把卷子递给陆延,陆延就走到讲台前把两张卷子放了上去。只听王侃在后面低声哀嚎:“卧槽,还是不是人啊!”

  苏叶他们高三生果然是7月18日就开学了,不过只上了一天的课,全年级就有很多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暑症状。

  回到舅舅家,苏叶闲话时问陆延:“以前怎么没听你说过拆迁女是个大美人啊?”

  乔豆豆是个手头散漫的,她过年时的压岁钱数额不小,足够她当做零花钱慢慢花个一年,这会儿见店里新进了好些布玩偶,赶紧冲过去挑选,爱不释手的样子。
  苏叶两辈子里头一回享受到男士拉开车门请她坐进去的这种待遇,一时有些激动又有些好笑,就问陆延:“你从哪学的这套绅士风度,还挺像模像样的。”

  又不是六七岁的小孩子,玩雪这种借口也太逊了,苏叶狠狠心没有跑回去叫住他,加快脚步上了楼。

  开学回市里报名,苏铭泉跟苏叶说:“你不是有两个初中同学也在市一中念书吗,要不要叫他们来搭个顺风车?”
  “谢谢妈!”苏叶跟杨牧撒娇,看苏铭泉也穿着睡衣出来了,又去跟他讨奖励,顺利讨到两万块。

  “不用念了,明年拿到高中毕业证,就去英国念预科班——那边有好多高中必修课程是我们这里没有的。”陆延默默叹了口气,去留学是全家人早就打算好的,英国那边的舅舅早就帮忙登记了学校,要不然今年春天的时候外公也不会特意跑来把他押送回北京去。

  是啊,初中的时候老师讲课比较轻松,先讲定理定义公式,然后讲例题,之后就一直讲例题,一节课下来真正要掌握的知识点极为有限。高中则不同,本来就难度增大,一节课还讲了那么多个知识点,难免会有些犯迷糊。
  他以前常跟苏叶视频,苏叶这边的背景他自然是熟知的。苏叶无奈的把一摞书塞到他手里,说:“不管她们俩了,我看我明年回国还是去东城区住吧,大不了来回坐地铁。”

  苏叶从不知道,自己竟也是光棍脾气,你要打我不要紧,打不死我咱就不算完,这么一想,就坦然道:“你不提常赛男就当我不知道你是她叫来的了?你现在要替她出头,可是你真的清楚我跟常赛男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吗?说到底常赛男/根本不是为了她自己的事跟我过不去,如果今天你动了手,我带着伤去找班主任,管保常赛男明天就被学校开除。常赛男的爸爸是什么样的人你应该也知道吧,到最后连你也讨不了好。”

  刘妈妈很热情的样子问苏叶:“你分到哪个班去了?班在几楼?听说你爸妈都搬来市里了,现在住哪?”
  他唠唠叨叨的说了一大堆话,就是不去吃板蓝根,苏叶回头看了他好几回了,急得不得了。

  罗珊珊有次装作不经意的问苏叶:“你爸爸妈妈每月给你多少生活费,要是不够的话千万别跟阿姨客气。”

  情况到了高中发生改变,要说初中的时候苏叶还可以掌握数学课本上的所有知识点,但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就好像是不该存在于同一个世界的东西,一节课不听讲下一节课就必然听不懂。若非高三时苏叶把全副精力用在自学数学上,且运气极好的遇上那一年高考数学考得简单,她还真不一定能考上大学。
  苏叶安慰她说没事的,叫她去问老师。果然老师也说没事,不过乔豆豆还是挺担心——万一监考老师就是跟她过不去,那可怎么办?

  苏叶回想了一下,点点头,陆延的外公就是肃杀之气浓了些,不过那是常年的工作养成的气质,忽视这些的话,也不过就是个有些严肃并且关心后辈的普通老人罢了。

  这一年来王馨用掉张倩梦的东西怎么说也得值个一千多块,现在反而养出个仇人来,苏叶真心替张倩梦感觉不值。
  又是王馨那套熟悉的论调,但凡比她有钱的都是沾了别人的光,花父母的钱是没出息啃老族,花男朋友的钱就是不要脸被包养,只有她最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苏叶懒得跟她说,暗骂自己多嘴,就直接关门走掉了。

  “张若洋啊,我听说你在初中的时候一直做班长,这次还是你来做班长吧。”袁老师也不废话,直接就认命了新班长,听那话里亲近的感觉,想来是张若洋的家长跟他有些交情。

  王侃抓耳挠腮的也没背完一句,只好陪着站在那。

  一路上陆延跟苏叶都是焦不离孟,高晓妮自来熟,很快跟苏叶有说有笑的,只是拆迁女偶尔在一旁翻个白眼,有次翻得太用力,把大美瞳都挤掉一只,苏叶这才发现她是个四白眼,黑眼珠子小小的,细看起来还挺吓人。

  “你看看,你在学校有仇人吧,这个人说话怎么这么不要脸呢?”何丽娜指给苏叶看。

  婚礼程序繁琐,好在有婚庆公司帮忙,从现场的布置,鲜花的造型颜色,主色调,到宾客的座次,还要提前去试菜,以及车队的路线,从哪里接到哪里,如果路线没有定好,到时候堵在了路上,那可就成了大笑话了。
  二老太爷一辈子惦记着回老家来,可是后来建国,又文/革,出行并不方便,更何况相隔遥遥几千里。八十年代的时候,二老太爷终于带着大女儿,一路从西北,有车的时候坐车,没车的时候就步行,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回到家乡探亲,住了不到一个月,就又回去了。

『点此报错』 『加入书签』